超前小導管注漿機理在現代隧道與地下工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作為一種有效的超前支護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土體的自穩能力,還能有效地控製地層鬆弛變形,從而確保施工過程中的安全與穩定。本文將詳細探討超前小導管注漿的機理,包括其工藝原理、固結原理、工藝特點、設計參數以及施工工藝等方麵。
一、工藝原理
超前小導管注漿的基本原理是在隧道或地下工程工作麵的周邊,按一定角度將小導管打入地層中。借助注漿泵的壓力,使漿液通過小導管滲透、擴散到地層孔隙或裂隙中,從而改善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能。這一過程中,漿液在地層中形成了承載殼——地層自承拱,起到了止水的作用,並提高了開挖麵地層的自穩能力。同時,管體本身也起到了超前錨杆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土體的穩定性。
二、固結原理
超前小導管注漿的固結原理主要包括滲入性注漿和劈裂、壓密注漿兩種。
1. 滲入性注漿:對於存在一定孔隙或裂隙的圍岩,漿液在注漿壓力的作用下,克服流動阻力,滲入圍岩的孔隙或裂隙中。這種注漿方式能夠有效地填充地層中的空隙,提高地層的密實度和承載能力。
2. 劈裂、壓密注漿:對於土質致密的地層,較高的漿液壓力會擠開地層中的裂縫,使漿液得以滲入。漿液在圍岩中形成脈狀水泥漿脈,凝固後的漿液挾持、網罩被壓密的土體,起到固結作用。這種注漿方式能夠有效地改善地層的力學性質,提高其抗滲性和強度。
三、工藝特點
超前小導管注漿工藝具有多重優點,包括:
1. 形成管棚與固結聯合的超前支護體係,提高岩體自身的穩定性,抑製圍岩鬆弛變形,增強施工的安全性。
2. 加固效果穩妥可靠,注漿質量易於控製。通過調整注漿壓力和漿液配比等參數,可以實現對地層的有效加固。
3. 采用超前支護手段,通過調整凝固時間,可大大縮短暗挖工序時間,提高施工效率。
4. 采用常用小型機械施作,無需配備專用設備,工藝操作簡便,一般工地都可掌握。
四、設計參數
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的設計參數主要包括鋼管直徑、鋼管長度、注漿孔間距、環向布置間距、外插角以及注漿材料等。一般來說,鋼管直徑可選範圍為30~50mm,鋼管長度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3~5m。注漿孔間距一般為100~150mm,環向布置間距為300~500mm。外插角為5°~15°,兩排小導管在縱向應有一定搭接長度,一般不小於1m。注漿材料通常采用水泥砂漿(水灰比0.5~1),當圍岩破碎、岩體止漿效果不好時,可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
五、施工工藝及操作要求
超前小導管注漿的施工工藝主要包括準備工作、製作小導管、布孔、造孔、洗孔、注漿以及檢查等步驟。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操作規程和安全要求,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具體來說,施工人員需要熟悉設計圖紙,準確地進行開挖輪廓放線;製作小導管時,需要保證其質量和精度;布孔和造孔時,需要根據現場條件選擇合適的鑽具和孔徑;洗孔時,需要徹底清除孔內雜物;注漿時,需要控製注漿壓力和漿液配比等參數;最後,需要對注漿效果進行檢查和評估。
綜上所述,超前小導管注漿作為一種有效的超前支護技術,在隧道與地下工程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對其機理的深入探討和工藝的優化改進,可以進一步提高其加固效果和施工效率,為隧道與地下工程的安全與穩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