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231103/2-2311031120491Z.jpg)
超前小導管表麵常常會出現紅鏽情況,造成超前小導管色調與廣泛超前小導管表麵的絲滑色不一樣,呈紅色或淺褐色,較為嚴重影響到商品外在質量,不能滿足顧客要求,務必深入分析。
表麵紅鏽實質上是紅色鋅灰。生產加工升溫的時候會轉換成鋅灰,軋之時由於鐵與汽體氧及表層水毀轉換成鋅灰,冷紮後加速製冷時,鐵與水反應會轉換成鋅灰。但當鋅灰中Fe2O3多時,便出現了紅色。其影響因素為:
一、成份
在其中Si的影響很大。轉換成的Fe2SiO4的凝固溫度在1170℃,而除鱗時頁麵溫度很少能做到1170℃以上,因此FeO很容易殘留出去,造成除鱗不完整,不切實際效果不大好,導致然後的氧化的狀況下,Fe2O3占比高。
二、升溫製作工藝
溫度高,單位時間轉換成的鋅灰量就越大;升溫時間越久,氧化轉換成的白鐵皮越厚,鋼的氧化燒損越大;氧化氣氛過濃也非常容易導致鋅灰量提高,需要做相關方麵升溫製作工藝調整。
三、冷軋工藝步驟
當終軋溫度在930℃以下時,超前小導管表麵氫氧化物重要為Fe2O3、FeO,表麵呈現紅色或微鮮紅色;當終軋溫度在930℃以上時,超前小導管表麵氫氧化物重要為Fe3O4,表麵呈現灰黑色。此外,當軋後速率時,可提高鋅灰厚度,且許多FeO轉換成Fe2O3、Fe3O4,Fe3O4的厚度層牢固,超前小導管表麵呈絲滑色。
四、循環水係統的影響
一部分順滑的超前小導管在冷床運行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紅鏽,分析感覺這應該是循環水係統設計布局不合理,導致調直輥的循環水係統會立刻與超前小導管接觸,推動了致冷,造成氧化層變鬆,Fe3O4減少而致。